卷板机
大型液压机卷板机制造商 | 手机站 | English
热门产品:
三辊卷板机 四辊卷板机 万能卷板机 船用卷板机 挂车卷板机 四柱液压机 单柱液压机 框架液压机 校平机 矫平机 卷管机 型材弯曲机

新闻资讯

news
最新资讯
news

常见问题
questions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国内外锻压机床企业的成功经验

发布日期:2013-11-03 19:27:16 来源:液压机 浏览: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获取利润、谋求生存、持续发展的能力。纵观国内外先进的锻压机械制造企业,无一不是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途径归纳起来有二:一是通过企业自主创新,牢牢把握核心技术;二是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1.自主创新,把握核心技术,是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国外成功的锻压机械制造企业无一不具有各自的核心技术。以德国舒勒公司为例,凭借在大型覆盖件多工位压力机和冲压生产线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舒勒公司牢牢地占据了35%的全球市场份额。与之类似,德国奥姆科的热模锻压力机、德国哈森克勒佛的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日本天田的钣金机械、日本会田、小松的伺服压力机、米勒万家顿的电动螺旋压力机、德国拉斯科的锻锤、德国雷菲尔德的旋压机、德国FELSS的旋锻机、瑞士法因图尔的精冲压力机、瑞士布鲁德尔的高速冲床、瑞士哈特贝尔的高速镦锻机等等都是各自企业的核心技术,以上企业中有些规模并不大,但凭借这些核心技术,企业能够在相关领域的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国内扬力集团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它是国内首家设立了企业建制的锻压机床研究院的企业,针对集团内5大制造公司技术和产品分类,设立了压力机研究所、重型机床研究所、数控机床研究所、精密机床研究所和锻压设备研究所等5大科研机构,并针对产品研发与重大课题需求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国内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实施紧密联合,形成强大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团队和技术创新体系。
除了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外,有些企业出于长远发展目标,也会从事一些前沿技术研究。例如台湾协易公司所属“协易机械研发中心”就主要以未来5~10年产品的可能形态、所需技术为研发重点。
核心技术的形成需要企业以科技为先导,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可以是原始创新,也可以是消化吸收创新或集成创新。德国瑞士等传统工业强国的锻压机械企业一般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历来重视基础技术研究,有雄厚的技术积累,核心技术一般以原始创新为主;而日本企业相对德国企业发展历史短,许多企业采取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集成创新,比如日本天田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引进美国USI-Clearing公司的机械压力机技术和法国Promecam公司的折弯机剪板机技术,进而买断其品牌并以天田名义销售。从此天田公司在钣金机械领域有了飞速发展,很快成为钣金机械的世界级知名企业。
国内的济南二机床集团堪称是消化吸收和创新集成方面的典范,该公司在1981年就与美国维尔森全钢压力机公司签定了为期十年的技术引进合同,全面引进该公司八大系列四百多个规格品种的机械压力机的全套技术;1992年与法国FORST-LINE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大型数控机床的协议;1997年分别与日本小松公司和德国米勒万家顿公司合作,为国内外多家汽车公司建造冲压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济南二机床很快掌握了大型汽车覆盖件冲压设备及自动生产线方面的核心技术,并于2001年开始向美国高端市场出口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以多工位压力机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压力机,如今济南二机床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冲压设备制造商之一”。国内的著名钣金机械制造企业金方圆、亚威和黄石锻压也和日本天田公司的发展历史有相似之处,比如金方圆曾从瑞士RASKIN公司引进液压数控冲床生产技术,与德国BEYELER公司合作生产电液伺服同步数控折弯机和数控闸式剪板机;亚威先后与瑞士SMS公司和意大利SELEMA公司联合开发研制数控板料折弯机、经济型数控板料折弯机和板材开卷校平剪切线三大系列机床产品;黄石锻压引进比利时LVD公司的数控折弯机系列产品技术以及美国STRIPPIT公司系列机械和数控转塔冲床技术。
考虑到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善用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是从实际出发,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和品牌的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捷径。
2.企业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德国锻压机械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最早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如米勒万家顿公司兼并了生产锻锤的贝歇公司,生产锻造液压机的潘克公司和SPS公司合并,重组成SPE公司;生产辗环机的班宁公司、瓦格纳公司、生产螺旋压力机的SMS公司、哈森克勒佛公司以及生产热模锻压力机的奥姆科公司合并成立SMSEUMUCO公司;生产锻造液压机的德马克公司和西马克公司合并组建成SMSMEER公司,SMSEUMUCO公司也被兼并到SMSMEER公司。2000年以后德国锻压机械企业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比如SMSMEER集团又和SMSSiemag集团一起组成更大的SMS集团,米勒万家顿公司兼并了生产多工位压力机的埃尔福特公司。而2007年舒勒集团兼并米勒万家顿公司堪称德国锻压机械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德国舒勒、米勒万家顿和埃尔福特一直以来是多工位压力机技术的领先者,舒勒集团通过对另外两家对手的兼并重组,从而在大型覆盖件多工位压力机及冲压自动生产线领域具有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金切机床行业中近年来也不乏成功的战略性兼并重组案例,跨国并购案例有大连机床集团公司收购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英格索尔曲轴公司、德国兹默曼公司;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北京一机床收购德国科堡公司;上海明精机床公司收购日本池贝公司和德国沃伦贝格公司;秦川机械发展公司收购联合美国工业公司;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公司收购德国凯狮公司。国内的并购重组案例有沈阳机床重组云南CY机床和控股交大昆机;天马集团控股齐重;秦川机械发展公司收购陕西机床厂等。兼并重组后的大连机床、沈阳机床数控金切机床量之和,占全国数控金切机床产量的四分之一,2005年大连机床、沈阳机床并肩跻身世界机床业销售排名20强。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评价收购联合美国工业公司,“最大的意义是有利于公司产品进入海外市场”。
江苏扬力集团的发展历史也是通过不断的并购和改制重组,最终成为国内金属成形机床企业中的排头兵。扬力是镇办小厂起家的企业,上世纪80年代先后更名为邗江县第二锻压机床厂、扬州市第二锻压机床厂,此后凭借企业实力收购了邗江县3家中小企业后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上世纪90年代相继改制为股份制性质,并正式更名为扬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为了推进企业做强做大,扬力公司采取改制、重组与收购相结合的原则,相继兼并收购了扬州市3家企业,并按照市场分类和产品研发方向分别组建五大独立的经济实体,于2003年正式组建了江苏扬力集团,集团成立后企业的产、销、利连续数年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成功的企业兼并重组,能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避免同行间恶性竞争,扩充优势企业的产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2009年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提出“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与我国金切机床行业的大规模企业兼并重组相比,锻压机械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还不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计今后我国锻压机械行业内的企业兼并重组会越来越多。
3.台湾锻压机械企业的高效率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值得大陆同行学习借鉴台湾锻压机械企业是国际公认的中小企业成功发展的典范,其特点是:
(1)企业少,人员少,效率高。
台湾锻压机械企业数量不多,且企业人数不多,平均每个企业员工只有几十人,超过300人的企业很少。但人员精干,企业效率高,以2004年为例,台湾锻压机械行业年产值196亿新台币(约合49亿人民币),人均产值近百万人民币。协易公司员工280人,2004年营业收入32亿新台币(约合8亿人民币),人均收入285万人民币。
(2)中卫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明显
台湾锻压机床企业间具有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中心厂致力于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关键件加工和整机装配、调试等,卫星厂则进行规模化零部件生产。整个中卫体系既发挥出类似于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又不失中小企业独有的经营弹性和灵活。此外,中卫体系的建立,还使同行企业间形成聚集效应,相互间紧密协作,共存共荣。仍以协易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总数280名,技术人员就有近百人,企业主要从事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总装、调试,除个别关键件外,绝大部分零部件均购自卫星厂和标准件厂。其主要产品——C型冲床的交货期只有15天至30天,售价为日本同类产品的70%。

上一篇: 国产变频器生产商应抓机遇开发机床市场 下一篇: 影响某模具钢出现裂纹的因素研究

热门产品

Hot Products
W11S80×3200上辊万能卷板机
W11S80×3200上辊万能卷板机
32630四柱液压机
32630四柱液压机
四辊卷圆机
四辊卷圆机
矫平机
矫平机

热门资讯

news
首 页 | 关于特力 | 企业荣誉 | 新闻动态 | 厂容厂貌 | 售后服务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新闻RSS | 产品RSS | 企业邮局 | 网站管理
百度分享
销售热线:(0)13901478948 / 15996599997  电话:0513-88349428 / 88283684
主营:卷板机液压机三辊卷板机四辊卷板机船用卷板机
CopyRight © 2003-2017 版权所有 南通特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0862号 技术支持:南通网站制作旗下中国机床网